close
書推薦指數:★★★★
剛環島回來的我,忍不住在書店就這麼站著,
一口氣把這本書讀完然後把它帶回家。
徐璐,想說的不只是「台東」而已,
而是這幾年來,都市人「流行」的田園生活,
她不是鼓勵大家都拋下都市生活去台東,
而是拋下物質上的價值,讓心靈真正回歸原始。
一口氣把這本書讀完然後把它帶回家。
徐璐,想說的不只是「台東」而已,
而是這幾年來,都市人「流行」的田園生活,
她不是鼓勵大家都拋下都市生活去台東,
而是拋下物質上的價值,讓心靈真正回歸原始。
"做你真正渴望的事,找回真實的自己"
"房子,只是外在的形式,「生活」才是心所歸依之處。
和土地的連結,不一定要「買」一塊農地。"
這幾年來民宿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
甚至有些掛著民宿名號,實質根本是旅館業者的投資。
因為旅遊的盛行,讓越來越多人在一片無償借出的好山好水上,
想盡辦法賺更多的錢,破壞山林也在所不惜。
無心進行商業行為的都市人,也學著在鄉下買一塊地,
學著當農夫,一心覺得這樣就是回歸純樸的生活。
但我們是不是只不過是帶著一顆都市心,從城市轉移到鄉下罷了?
如果說有家人的地方,就是家。
第二次的環島,也許是因為有了一些社會歷練,
以及這幾年來不斷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
讓我開始重新省思自己和這片土地和人的連結。
對我而言,城市和鄉村最大的差異是「人」反而不是環境。
在工作的時候,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為了商業利益,
我們討論的不外乎就是永無止境的數字,
"「鄉居生活」的另外一種價值觀:
找到自己的價值,思考能否讓別人生活也過得更好。"
但是,如果沒有自己的理想,沒有付出,鄉居生活很難長長久久,
而且只是「利己」而已。"
對徐姐而言,她的原點是在一片土地上真正扎根落腳,過著簡單的生活。
"未來,在人生的中老年,
我最想最想做的事,很有可能只能得到極低極低的報酬,
卻可以帶給我很大很大的快樂。"
今年離職前我不斷問猶豫的自己:什麼才是我現在真正最想做的?
一直到離職的前夕,我告訴我的同事,
我知道未來的日子我會非常窮,但是我會非常快樂。
為了這份金錢也買不到的快樂,我願意讓我的生活拮据些。
開始工作有收入後我經常旅行,也導致我的存款通常尾數不會太長。
我並不是鼓勵大家傾家蕩產,而是我開始思考「存錢」這件事,
儲蓄是種美德似乎是一直以來我們被灌輸的觀念,
但將所有的錢存起來究竟是對我們自己好?還是根本就是對銀行好?
為了總有一天會變老的自己,必須犧牲現在年輕時的我們,
但這並不是唯一的選擇不是嗎?
於是我開始學著讓金錢「夠用」就好,我沒有巨額的存款,
卻也不至於讓自己處於負債的狀態。
如果我能活到老年,也許那時候我真的買不起任何一塊地、一間房,
但也許我根本不需要。
可是年輕時旅行時的養分,卻足以豐富我所有的人生。
甚至,我還有能力能對這塊土地繼續付出。
等到那個時候即使我一無所有,但也能像書中所提到
「亂世佳人」的女主角郝思嘉抓了一把泥土,說
「I'll never be hungry again.」
這就是我的「台東夢」。
和土地的連結,不一定要「買」一塊農地。"
這幾年來民宿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
甚至有些掛著民宿名號,實質根本是旅館業者的投資。
因為旅遊的盛行,讓越來越多人在一片無償借出的好山好水上,
想盡辦法賺更多的錢,破壞山林也在所不惜。
無心進行商業行為的都市人,也學著在鄉下買一塊地,
學著當農夫,一心覺得這樣就是回歸純樸的生活。
但我們是不是只不過是帶著一顆都市心,從城市轉移到鄉下罷了?
如果說有家人的地方,就是家。
那麼可以讓心有所歸依的不是一塊地或是一間房子,而是生活方式。
我們應該是和這塊土地和平依存,
而不是讓一己私慾成為了這塊土地的負擔。
"要真正地生活在其中,要參與、要融入在地、融入自然,
才會和這塊土地有真正的連結。"
才會和這塊土地有真正的連結。"
第二次的環島,也許是因為有了一些社會歷練,
以及這幾年來不斷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
讓我開始重新省思自己和這片土地和人的連結。
對我而言,城市和鄉村最大的差異是「人」反而不是環境。
在工作的時候,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為了商業利益,
我們討論的不外乎就是永無止境的數字,
在好像永遠都不夠用的時間裡追逐,
然後在這商業行為之外尋求一點工作上的成就感。
但是當我們回歸單純,
然後在這商業行為之外尋求一點工作上的成就感。
但是當我們回歸單純,
商業利益不再是我們追求的唯一目標時,
我們便能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也聽見別人的聲音,
人的氛圍是完全不一樣的,
我們便能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也聽見別人的聲音,
人的氛圍是完全不一樣的,
我們不再是被壓榨,而是付出。
"因為「付出」,而使人生「無憾」,
"因為「付出」,而使人生「無憾」,
對許多想享受,或已享受「鄉居生活」的人,都是另一種啟發。
「付出」,不是手掌向下的姿態,不是自以為的給予。
它是陪伴、分享、耕耘。最後真正收獲最多的是我們自己。"
徐璐說。
"「鄉居生活」的另外一種價值觀:
找到自己的價值,思考能否讓別人生活也過得更好。"
「我的台東夢」最重要的不是讓我更嚮往田園生活,
而是徐璐給了都市人的「鄉居生活」下了非常好的註解。
我們不一定就非得帶著斗笠彎腰插秧才算是回歸鄉居,
所謂鄉居正如書中所言:
"「鄉居生活」主要是指在物質上走向純樸,在生活上走向簡單。但是,如果沒有自己的理想,沒有付出,鄉居生活很難長長久久,
而且只是「利己」而已。"
![header03 header03](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royun/1413142009-3843813894_n.png)
對徐姐而言,她的原點是在一片土地上真正扎根落腳,過著簡單的生活。
但是沒有人說非得要人人都如此遠離城市才能找到自己,
就像徐姐所說,台北沒有不好。
環島回到城市的我其實並沒有感到特別失落,
即使城市中的人們和生活的確不那麼純樸,也看不見滿天星斗,
但我們可以保有自己純樸的心不是嗎?
我依然搭著便利的公共交通工具穿梭在這個城市之間,
台東能給我的台北不能給;但台北能給我的台東也不能給。
城市本就有它存在的必要性,經濟和商業行為也非萬惡根源,
一切問題本就在於心態和人。
在你們所謂天龍國對這片土地付出,難道就一文不值嗎?
城市跟鄉村它不是一個對立的關係,而應該是要互補共存的。
如果可以真正在心靈上回歸純樸,為什麼不能在城市過著鄉居生活?
"未來,在人生的中老年,
我最想最想做的事,很有可能只能得到極低極低的報酬,
卻可以帶給我很大很大的快樂。"
今年離職前我不斷問猶豫的自己:什麼才是我現在真正最想做的?
一直到離職的前夕,我告訴我的同事,
我知道未來的日子我會非常窮,但是我會非常快樂。
為了這份金錢也買不到的快樂,我願意讓我的生活拮据些。
於是我孤注一擲,和命運再賭一次。
開始工作有收入後我經常旅行,也導致我的存款通常尾數不會太長。
我並不是鼓勵大家傾家蕩產,而是我開始思考「存錢」這件事,
儲蓄是種美德似乎是一直以來我們被灌輸的觀念,
但將所有的錢存起來究竟是對我們自己好?還是根本就是對銀行好?
為了總有一天會變老的自己,必須犧牲現在年輕時的我們,
但這並不是唯一的選擇不是嗎?
於是我開始學著讓金錢「夠用」就好,我沒有巨額的存款,
卻也不至於讓自己處於負債的狀態。
如果我能活到老年,也許那時候我真的買不起任何一塊地、一間房,
但也許我根本不需要。
可是年輕時旅行時的養分,卻足以豐富我所有的人生。
甚至,我還有能力能對這塊土地繼續付出。
等到那個時候即使我一無所有,但也能像書中所提到
「亂世佳人」的女主角郝思嘉抓了一把泥土,說
「I'll never be hungry again.」
這就是我的「台東夢」。
![header02 header02](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royun/1413142048-3323884529_n.png)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