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
時尚之都巴黎孕育無數人才與創意,台灣的新銳設計師,
也在巴黎的舞台嶄露頭角,「時尚」的競爭力,是台灣不可輕忽的軟實力,
巴黎就是時尚的代名詞,這歷久不衰的競爭力,台灣要如何打造。

(引自台灣縱橫官網:http://www.ttv.com.tw/drama11/TaiwanGlobal/default.htm


這集的主題是"時尚",說到了從小孩到老人穿著都很講究的法國人,
不過令人好奇的是,什麼樣的環境可以造就法國成為時尚之都?
除了歷史的推演之外,也許就如同節目中所說的,是由於城市豐富的文化藝術
我不知道巴黎實際上究竟有多少博物館,但重要的是他們的人們願意走進博物館,
而且不只是走馬看花而已,而是把文化藝術當成生活中的一部份。
城市質感能不能培養人們的美感我不知道,但是提升城市的質感卻是必須的。
 
這一集沒有用太多篇幅介紹太多在法國的台灣人,許豔玲、吳紀剛、古又文都是我們熟知的人物,
這集所介紹的設計師許豔玲是我比較陌生,但卻也讓我感到驚豔的設計師。
許豔玲說到到法國學習時,是老師的年紀都還比她小,
因此也談到了法國與台灣對於流行設計的教學方式不同之處。

我覺得最大的不同之處,也許是課程的安排以及老師的教學態度
他們的教學竟然是沒有課表的,完全依照學生的進度每週安排不同的課程,當然這有好有壞。
另外讓我印象很深刻的就是某位老師說的那句話:「我們把他們是當成設計師在培養,而不是學生。
這讓我想起之前看的一部電影"名揚四海",裡面的老師曾說過類似的話,
他說如果我們讓你來這裡學習,卻讓你出社會之後沒有自我謀生的能力,那麼教育是失敗的。
我讀的是視覺傳達設計並非流行設計,但我想流行設計需要經的起市場考驗,
視覺傳達設計也是一樣的,再好的設計如果沒有辦法在市場生存,那麼最終只會成會虛無。
 
台灣的留學生也說了,老師不會因為你是東方人就會接受你所有東方的元素。
是啊!設計要有能說的出道理的創意,並且用嚴謹細膩的態度去創作,才能夠說服別人,
我們太常陷入"為了什麼元素、製作方式而做什麼",或者說出來的道理根本不是道理。
 
上學期做了一篇近來在網路上竄紅的網路品牌lativ的研究,才發現台灣的紡織業竟然落寞的如此之快。
其實成衣業還是非常仰賴人力的一項產業,這是好事也是壞事。
好的是,因為需要人力所以能創造很多就業機會,而不是讓機器代替人力。
壞的是,已經沒有多少年輕人願意投入這塊產業,於是產業紛紛外移。
誰能夠想像當初在1997年的台灣,成衣業創造了28萬的就業率,產值更高達6154億
而到了現在,只剩下僅存的幾家硬撐著台灣的成衣業。
雖然台灣的成衣業萎縮速度很快,但是台灣製作的細膩作工,卻是很多國際知名品牌的委託對象。
我們有細膩的製作技術,卻沒有自己的品牌,更沒有所謂台灣的風格。
 
這集所提到的台灣人,製作藍染布的徐秋宜,以及從裝布袋戲偶的花布袋出發的陳宗萍,
也許是台灣可以走的一條路吧,但我仍然覺得路途遙遠而艱辛。
近年來花布也被大量的使用,但是真正花布開始風靡卻是從日本紅到台灣,
這真的是很讓人匪夷所思的現象,為什麼台灣人要看到別的國家紅了,才覺得是種流行?
陳宗萍說, 台灣人懂得欣賞,卻不懂支持。但我必須說,也許不是台灣人不支持,
有的時候可能是我們不敢勇於嘗試,而有時候是因為很現實面的價格問題。
事實上那些便宜又品質好的MIT商品,在市面上仍然火紅,
但是這又面臨了急速萎縮的成衣市場,無法提供更多的商品。
 
節目中說到:打扮也是學習態度,但我覺得這樣說應該會有部分人嗤之以鼻,
因為大部分的人提到時尚應該就是馬上想到那些精品、名牌,
事實上這也是很多人的迷思,用"打扮"這個詞也許太膚淺,
不如說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因為穿著本就是生活的一部份
撇開"時尚"這個詞不說,為什麼你出門之後別人需要忍受你的骯髒、凌亂跟隨便呢?
我們不需要像巴黎的設計學校那樣,每個人上課都精心打扮,
但是非下雨時不穿拖鞋上課,出門前整理好自己,這樣很困難嗎?
這非關時尚問題,而是一種禮貌
 
時尚並不是建構名牌精品之上的,事實上擁有自己的風格並不需要這些名牌的堆砌。
香奈兒說了:「流行易逝,但風格永存。
名牌不是造就法國成為時尚之都的因素,盲目追求名牌不會讓人覺得你時尚而是膚淺。
女孩們認為日本的服裝走向比較偏多層次的穿搭,而韓國就是簡約的設計,
那麼,台灣呢?什麼又是台灣的風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it F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